行业新闻

2023江苏科技交出亮眼“成绩单”

  2023年,江苏科技工作者将“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在科学技术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铭刻于心,瞄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学技术创新中心”这一目标,潜心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技术,不断向科技高峰进发;专注成果转化、助力产业升级,持续为未来产业输送原动力。

  发力基础研究,江苏今年动作频频:出台《江苏省加强基础研究行动方案》,以“1820”政策举措开启基础研究新征程;首次开展“江苏省基础研究领域十大科技进展”评选、“江苏省自然科学百篇优秀学术成果论文”评选,鼓励更多科技工作人员为科技自立自强夯实根基。

  “羲和号”实现高精度太阳α光谱成像空间探测的研究、“夸父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并公布首批科学图像、小鼠跨模态全脑一致性配准方法研究……近日,由我省基础研究领域学会联合体首次开展的年度“江苏省基础研究领域十大科技进展”评选结果揭晓,来自省力学学会、省物理学会、省天文学会等多个学会的10项成果入选。

  与此同时,由省科协、省委人才办、省教育厅、省科技厅首次开展的“江苏省自然科学百篇优秀学术成果论文”评选,也从947篇参评论文中遴选出100篇优秀论文。“此次入选论文呈现‘原始创新成果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多’‘前瞻性、指引性强’‘与我省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关联度高’等特点。”相关评审人员介绍,入选论文中,有4位院士、27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及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高层次专家担任主要作者;多篇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说明,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特别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2月21日,习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学技术强国的必由之路。

  布局前沿,力争“先发”。为推动基础研究实现变革性提升,我省出台《江苏省加强基础研究行动方案》,并于12月4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施工图”和“路线图”。“制定实施行动方案,是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学技术创新中心策源地的新引擎。”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说,行动方案的部署实施可以用“1820”这一数字来概括,即布局18个重点领域、部署18项主要任务、提出20条支持政策。

  18个重点领域,涵盖战略性新材料、集成电路、数学及其应用、核心算法与未来计算、未来网络通信等江苏最具优势、最有基础、最可能突破的研究领域。18项主要任务,包括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和顶尖人才、打造以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大财政资金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等扎实举措。20条支持政策由省科技厅联合12个部门提出,旨在破解科研方向与国家需求衔接紧密度不高、跨学科跨学院组建科研团队较难、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通过“1820”具体部署,我省将力争破解制约江苏基础研究发展的瓶颈,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突破,努力成为中国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和前沿科技突破先导区。

  以高能级平台激发创新“裂变”,今年江苏重大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捷报频传”:年初“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成为我省第三家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8月首批55家实验室组成联盟形成创新“矩阵”;全年获批牵头建设2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累计已达31家。

  重大科学技术创新平台,是突破科学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实力担当”,也是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座”。我省积极构建以实验室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中心为骨干、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支撑的创新平台体系,今年收获多项重磅成果。

  3月的2023全球6G技术大会、8月的第七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12月的第三届网络空间内生安全发展大会,紫金山实验室一年参与主办三场学术界及产业界大会,发布多项最新科研成果,包括行业首个“智驱安全网络”一体化架构的大网级应用、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重大应用、内生安全理论及标准体系、内生安全基础芯片等,成为我省重大原创性、前沿性成果的“高产田”。

  长达203米的真空互联管道交错编织成“纳米世界”,近40台大型工艺设备已实现互联,配套的材料制备与工艺、跨尺度性能测试等五大模块平台全部建成……2月,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二期建设项目顺利通过总验收,这意味着我国初步建成国际先进的真空互联综合实验装置。

  江苏各重大科学技术创新平台持续向“高能级”挺进。以实验室体系建设为例,目前我省共建有国家实验室1个、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40多个、省实验室3个、省重点实验室140多个,已成为我省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支撑。

  为集结实验室力量形成创新“矩阵”,8月17日,由苏州实验室牵头,在苏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及部分省重点实验室等共同组成的江苏省实验室联盟在南京正式成立,首批成员单位共55家。联盟首届管委会主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实验室主任徐南平担任,联盟管委会办公室主任由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担任。

  刘庆介绍,联盟将促进实验室与区域特色园区、行业骨干企业等形成互动,引导实验室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创新资源信息等充分共享,建立跨学科、大协作和政产学研融通的创新合作机制、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推动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努力为江苏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有力支撑。

  数字经济时代,得算力者得天下。今年,我省获批三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以算力驱动人工智能加速“超车”;量子计算机、类脑计算机研究均取得重大进展,并在多个行业和领域开展应用场景探索;算力网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启动合作、“量子—电子混合算力网”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推进,支撑江苏做优做大做强算力产业。

  11月底,位于苏州的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实验室内,10多名年轻科研人员正在3台量子计算机旁进行设备调试和运算。目前,该创新中心已完成26比特量子计算机的研发。中国工程院院士、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主任陆军表示,要通过电子量子技术打造数字经济新基建,推动计量革命、计算革命、产业革命。

  10月17日,“问天I”类脑计算机重磅技术成果在南京发布,计算机服务正式启用。该计算机模拟大脑神经网络运行,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中科南京智能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尚德龙介绍,目前,该计算机已实现5亿神经元、2500亿突触智能规模,神经元数、突触规模位居全球第二,较现有计算系统能效提升10倍以上,未来将在生物医药、智慧交通、工业数字孪生等领域“大显身手”。

  为打造算力网原创技术的策源平台,2月24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联合中科南京信息高铁研究院、中国移动、鹏城实验室,在南京启动算力网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合作,当天,南京城市算力网运营平台发布。“该平台已实现联邦模式的‘算力并网’‘全局调度’‘异构算力统一度量’等关键技术,为城市算力网建设提供坚实技术保障,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东数西算’工程重大战略。”中科南京信息高铁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

  “我们正在积极申报江苏省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预研项目,一体化推进‘量子—电子混合算力网’基础设施建设,支撑江苏做优做大做强算力产业。”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高级专家程启月教授介绍,量子并行计算的优越性,可以解决经典计算难以解决的、复杂的算力问题,未来有望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加速器”。目前,创新中心和苏州银行等达成合作,在金融计算、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多个领域开展应用场景探索;同时,联合中国电科、中国移动成立“联创+”量子计算实验室,共建数智新基建“量子算力网”,推动量子计算逐步走向产业化。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端稳端牢“中国饭碗”,必须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线年江苏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推动省农业种质资源综合基因库、家畜、家禽、长江特色渔业、河蟹等种质资源保存与创新利用中心建设。种业振兴,江苏显担当。近年来,我省依托资源优势禀赋,保存农业动植物资源6.8万份,占全国11%,17个水稻品种进入农业农村部“超级稻”品种名录。

  近年来,江苏先后出台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全省共保存农业动植物资源6.8万份、占全国11%,拥有国家级农作物育繁推一体化企业7家,17个水稻品种进入农业农村部“超级稻”品种名录、占全国八分之一。

  优质粮菜果蔬精彩纷呈,大家品鉴新品、参观交流、交易洽谈,盛况空前……今年4月,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在海南三亚开幕,江苏作为此次大会唯一主宾省参会,携我省17家种业科研机构和企业展示种业技术创新成果。

  籽粒金黄,排列整齐,颗颗饱满。在省农科院展台前,产量高、综合抗性强的苏玉29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苏玉29耐高温、干旱,锈病抗性强。”省农科院玉米研究团队研究员陈艳萍介绍,这种玉米棒大轴细,双棒率高,高产稳产。

  高产玉米背后是田间生产技术的“加持”。“我们提出玉米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包括节本增效、绿色综合防控、每年供给均衡上市技术等。”陈艳萍说,建议采用单穴单株方式播种,使得玉米鲜穗的商品性从以往的不到70%提高到80%以上。近年来,团队还选育了一系列鲜食玉米品种,如适合加工的小红花糯品种“苏科糯12”、白甜糯玉米“苏科糯1801”……这些品种鲜食玉米甜、糯、嫩、香。

  在距离地球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航天员定期通过“天地连线”的方式,为孩子们“太空授课”。这其中,就有航天员汤洪波上过的《种太空红薯》——伴随汤洪波从老家一路飞上太空的小红薯,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已经发芽。

  “甘薯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徐州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是甘薯理想的种植地。”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徐州市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强告诉记者,每年初春,研究人员会挑选优良甘薯品种埋入土里育苗。近年来,徐州市农业科学院育成多个优质甘薯品种,如“徐紫薯8号”“徐薯37”“徐薯48”等,既推动了乡村振兴工作,又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心有天地经纬,脚向浩瀚寰宇。2023年,中国航天在浩瀚太空“多点开花”,从天舟六号发射,到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升空,再到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背后,江苏的科技力量持续为中国航天“保驾护航”。

  5月10日,长征七号遥七火箭搭载天舟六号飞船顺利升空。在这个过程中,江苏科技力量为“飞天快递”保驾护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兵器工业第二一四所苏州研发中心、中国电科五十五所、中国电科十四所等科技力量强势加盟。从运用于货运飞船研发的飞船防热承载结构精密激光焊接与高效增材制造技术,到应用于空间站多个任务的电磁阻尼器高低温测试系统,天舟系列飞船凝聚着多位南航人的智慧光芒。中国电科五十五所核心芯片助力护航,配套了微波组件、芯片、管壳等各类产品,应用于飞船和运载火箭。其中,微波套片作为星间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支撑实现微波信号发射、接收及波束变换等功能,有效保障天地数据传输。

  火箭在发射阶段具有极高的风险性。中国电科十四所研发的雷达遥测综合测量系统,主导承担火箭主动段外弹道轨迹测量任务,对火箭进行精密跟踪。“经过多年的技术沉淀和发展,雷达采用智能化识别和跟踪技术,确保雷达会始终跟踪有效目标而不受掉落残骸的影响,全力确保发射任务和航天员的安全。”中国电科十四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5月底,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天”;6月初,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在东风着陆场着陆;10月底,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在这几次成功的任务中,都有着多项江苏科技成果的参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参与研制“水下机械臂及其智能控制系统”,创新性研制出国内首台10米级水下大作业空间、高可靠性、高安全性水下机械臂。在保障飞船与天和核心舱顺利对接过程中,中国兵器工业第二一四所苏州研发中心提供的关键元器件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今年,被称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的C919大型客机圆满完成首个商业航班飞行。其商业首飞成功的背后,也闪耀着不少“江苏元素”,展现出“江苏制造”的硬核科技实力。南京激光院的研发成果“双光束双侧同步焊接技术”应用于C919大型客机机身壁板结构;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声光微纳技术研究所参与研发的冷却气膜孔激光加工技术,保证飞机发动机火焰筒在极端高温高压环境下长时间稳定工作,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同时,江苏供应链助力民营航天企业“飞向太空”。今年,两枚分别以江苏城市命名的“张家港号”“连云港号”民营火箭发射成功。“张家港号”天龙二号液体运载火箭于4月2日首飞成功,该型号火箭由天兵科技研发,是全球民营航天企业首枚首飞即成功的液体运载火箭。4月7日,由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双曲线一号遥六“连云港号”固体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深地,指的是地球地表以下的部分。习曾指出,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今年5月,我国首个万米深地科探井正式开钻,江苏企业提供的关键设备为我国自研特深井自动化钻机提供保障。上半年,位于徐州的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完成基建,为我省加强深地领域研究提供重要机遇。

  今年5月30日,我国首个万米深地科探井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正式开钻,这口井被命名为“深地塔科1井”,预计钻探深度1.11万米,“深地塔科1井”预计穿透10多套地层,将成为我们探索地球深部的“望远镜”。

  在地球深处钻井,其难度堪比“登天”。接近地层万米深度时,高温环境能让金属钻具变成“绸缎”一样软,向下一米,钻探难度都呈几何级数增加。“深地塔科1井”采用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台1.2万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钻机载重能力最大达900吨,相当于能同时吊起6吨的成年大象150头。钻机的两大关键配套设备——液压动力卡瓦和防喷器吊移装置,由江苏诚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研发制造。其中,液压动力卡瓦在国内石油钻井井口自动化细分领域补短板、填空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徐州卧牛山脚下,有一处在外的洞口。洞口看似平平无奇,内部却别有洞天。交错的廊道,两侧的硐室,容积多达10万立方米,这里就是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的实验基地。云龙湖实验室于2021年10月成立,在今年5月完成基建,是徐州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深地领域国家科技战略机遇、依托中国矿业大学等单位成立的重大科学技术创新平台。

  云龙湖实验室运营支撑部部长赵楠告诉记者,“如果说像《流浪地球》一样,将来我们可能要长时间周期性地在地下开展工作与生活,如何构建生态系统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赵楠表示,深地环生平台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建设的。实验室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未来地下城市人与生物在地下进行生态循环,从而为未来可能的地下生活品质提供保障。除此之外,还利用日常厨余垃圾直接转化成畜牧业的饲料和农业的肥料,未来有望直接进行产业转化。赵楠表示,“世界范围内,目前尚没有围绕深地资源与空间开发的国家实验室,这为我国建设深地科学与工程国家实验室,从而实现引领世界深地领域研究提供了重要契机。”

  11月,徐矿集团张双楼煤矿“数字化赋能煤炭开采低碳绿色发展”入选2023年江苏省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典型案例。近年来,在徐矿集团张双楼煤矿和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越来越多的智能化装备已融入到煤矿开采及监管全领域、全过程。一张5G融合通信网,让身处地下矿井的工人定位清晰可见;在井下顺槽集控仓就能实现采煤机远程控制,真正实现“采煤不见煤”;在地面调度指挥中心就能实现井上井下智能化联动……据悉,张双楼煤矿的智能调度控制中心成为江苏省首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和5G井下工作面。

  12月20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新华网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23”揭晓仪式在京举行。“ChatGPT”当选年度国际词。人类启动了人工智能,却结束不了人工智能;人类创造了ChatGPT,却又时刻战战兢兢于被ChatGPT所控制。如何掌握主动权,人类还需继续思考。

  今年年初,一款功能强大的AI对话机器人ChatGPT成为全球热议话题。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进展让人们惊叹的同时,也让“机器取代人脑”“人工智能会不会造成失业潮”等疑问再次出现在人们视野。

  科技战略专家、江苏省科技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张华尝试体验了解聊天机器人对科技体制改革的理解。他在网站中提问: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下一步怎么做?ChatGPT回答道:改革建议从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加强科技支持、推广科技成果、加强科技合作考虑。“机器人给出的答案是基本的范式,处于入门级的,对刚进入某一领域的‘小白’是指引,但对人类专家来说还是有点过于简单,如对科技体制改革的答案就是通识常识类的,在该问题回答上缺少深度。” 张华评价道。

  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戴新宇分析,从技术层面讲,这其实是近几年深度神经网络、大语言模型的研究不断发展带来的成果,“通俗点说就是巨大的数据加上巨大的算力催生了这样一个大语言模型。”他坦言,ChatGPT的模型里面有一些技术是业内已经掌握的,但是也有一些工作原理机理大家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比如上下文情景学习、推理链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戴新宇认为,尤其要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的潜在机会,未来类似ChatGPT的人机对话系统功能会越来越强大,各行各业抓住机遇,思考怎样通过深度的交叉融合获得一些突破,就有可能开辟一些新的赛道。

  人工智能与人类的边界在哪里?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桥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的确会替代一些下游末端的工作,但是从更积极的层面来说,人类社会也同样需要人工智能的辅助。在王桥看来,人工智能暂时还没有发展到能触动人类心灵的具有灵魂感的存在,“所以我觉得碰到新的科技发展机遇,拥抱未来,拥抱新的技术,这当然不是坏事。”

  目前,江苏一些科技企业已经在人机对话系统的应用方面进行一些探索。南京星蝠科技有限公司CEO魏佳星和团队已经对人机对话技术专利进行了落地:其公司微信公众号从标题到正文全部使用ChatGPT写作。“在网络安全领域,ChatGPT可以帮助网络安全专家快速识别潜在的攻击行为,并及时采取措施阻止攻击,还可以帮助网络安全专家分析攻击者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防范未来的攻击。”南京聚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于化农和记者说,ChatGPT还能用于网络安全审计、网络安全教育、网络安全研究等方面。

  今年,一批元宇宙企业入驻南京江宁高新区的南京元宇宙大厦,这里将打造江苏首个元宇宙技术应用示范中心。1—2个元宇宙特色园区、3—5个元宇宙重点实验室或技术中心、10家以上元宇宙领军企业……南京规划的2025年元宇宙蓝图全面丰富;苏州计划到2025年培育集聚元宇宙核心企业超200家,元宇宙相关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面对“元宇宙大战”群雄逐鹿的局面,江苏正在“多点开花”。

  在屏幕上“穿越”回600年前的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前,“搬起”一块虚拟砖石放到相应位置,搭建复原宝塔,恢复它的昔日壮美。今年,记者走进2023南京软博会元宇宙馆,发现人们不仅可以进入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还可以打造数字分身畅游元宇宙,一个元宇宙世界正在缓缓开启——展馆设“对话元宇宙”“前沿元技术”“创新元场景”三大主题板块,集中展示虚拟现实、数字孪生、交互设备等技术与服务,以及“元宇宙+”文旅、商贸、医疗、工业等多类型应用场景,给人们带来一场极具互动性和沉浸感的“元宇宙之旅”。

  江苏省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刘湘生表示,元宇宙与互联网有相似之处,都是用数字技术构建数字化空间,不同之处是互联网是二维的,元宇宙是多维的。元宇宙思维有真实·虚拟思维、系统思维、边界思维、新思维(技术、金融、社群、产业等)。元宇宙应用思维有虚实结合、乘法倍增、无限可能、数字化(元宇宙产业化、产业元宇宙化、元宇宙数字化治理、元宇宙数据价值化)、新技术应用和互联网思维。

  元宇宙的未来是什么样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谈到,元宇宙正在向创作升级、计算升级、体验升级、决策升级、商业升级五大趋势发展。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数字内容创作智能化水平将不断提升。未来,元宇宙的内容创作权也将回归大众,而这背后是技术发展和普及的结果。同时,未来元宇宙的体验以及创作将对算力资源形成海量需求,这将是计算升级的主要趋势。

  江苏元宇宙如何多点开花?中国科协首席科技传播专家、南信大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院长潘志庚认为,元宇宙产业发展不能像撒胡椒面一样,要有的放矢,结合各个地区发展需求和特色产业,加速在全国元宇宙“大战”中“破圈”的可能。

  “以南京、苏州为例,文旅是它们发展的长处之一,元宇宙+文旅可以成为落地先行区。”潘志庚进一步解释,将元宇宙与文旅深度融合,聚焦智慧城市新型文化基础设施和城市文化数字化转型典型场景,建设文旅资源数字云平台,运用数字人讲解、VR技术、4D成像、全息技术等,拓展全景旅游新模式。

  高校院所是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服务地方发展、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力军。近年来,江苏积极主动与国内外大院大所大学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已成为产学研合作的热土和沃土。9月11日至12日,第二届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在南京举办。大会组建更高水平的产学研深度合作对接平台,让科技之花结出更多的产业硕果,为江苏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学技术创新中心提供强大的硬核支撑。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产学研合作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江苏吹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集结号”,江苏省政府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先后签署四次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国科学院先后签署六次战略合作协议。目前,我省地方、企业与国内100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科技交流合作,有效集聚吸引国内外一流的人才、资本、技术、知识及信息等要素,构建高端创新资源的“蓄水池”,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层次地融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南大学等55家高校院所发布了《高校院所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江苏联合倡议》,为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学技术创新中心贡献力量。

  让专家教授走进企业,引导更多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记者了解到,江苏在全国率先推动省人大作出《关于促进科学技术人才发展的决定》,释放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创业激情。全国首创建立柔性引才机制,选聘9780名专家教授到省内企业兼任“科技副总”,有力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

  江苏还在全国率先探索建设科技改革“试验田”——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拨投结合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教融合培养产业创新人才”两项改革举措入选国家全面创新改革举措。支持省内具备较强创新实力的高校院所普遍建设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目前全省共建有高校技术转移中心43家,其中24家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推动产学研合作,对接协同创新取得实效,还要久久为功。”南京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表示,要逐步强化顶层设计,要以强链、补链、延链作为主线优化创新资源的配置,加强有组织的产学研协同。同时,要逐步强化协同协作的优势,科研人员要更多主动走进企业了解需求,挖掘提炼真正的科学技术问题,企业家应该更多地走进高校,了解最新的技术进展,发现所需的技术成果。

  “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专场

  “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江苏省交通运输厅专场

  9月13日晚,第四届海峡两岸青年文化月闭幕式暨2024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亮灯仪式在江苏昆山举办,约350名两岸青年参加活动。

  随着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火遍海内外,跟着“悟空”打卡取景地成了一股新热潮。

  1915年,章臣桓生于江苏江阴,1934年“下南洋”到了印度尼西亚泗水,从事华侨子弟的中文教育工作。

  9月13日,第四届海峡两岸青年文化月闭幕式暨2024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亮灯仪式在昆山举办。

  江苏是经济大省、农业大省,也是粮食大省。2023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935.6亿元、居全国第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