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岩机

黄县煤是我们打机井发现的

来源:爱游戏网页版官方入口    发布时间:2024-08-08 04:02:47

  胶东无煤,是我国地质界作出的结论,然而,这个结论被意外打破。打破这个结论的不是专业地质勘探队,而是山东黄县(今龙口市)水利局机井队。为了弄清黄县煤田的发现过程,笔者走访了事件的知情者张京科。现年86岁的张京科老人,当年是黄县水利局机井队的工人,谈起这段往事,他依然难掩内心的激动。

  1967年3月24日,张京科所在的黄县水利局机井队501机台来到国营山东黄县龙口园艺场四农分场,按计划为这个分场打机井。四农分场位于黄县城乡公社(今徐福街道)四农村,机井的位置选定在园艺场办公室北约20米处。501机台使用的是500型钻机,隶属于山东地质勘探队807队。这种钻机是当时国内先进的钻井设备,大多数都用在勘探,钻井深度可达500米。1963年,国家全力发展农业水利,号召各行业全力支持农业水利建设,黄县是山东粮食主产区,山东地质勘探队就把这台钻机和5名工人临时调配给黄县水利局,支援地方水利建设。黄县水利局机井队对这台钻机进行了改造,将钻头直径由80毫米左右提高到800毫米,使其可直接用于打机井。501机台有工人22名,分三班作业,每班7人,设机长和副机长各1名,施工技术员和水利技术员各1名。机长蔡景森是随807队钻机一起到黄县支援打井的工人。张京科担任副机长,他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机台的后勤及打井业务联系等工作。机井队的工作性质属于野外作业,常年风餐露宿,工作条件非常艰苦。这次到园艺场打机井,尽管也是野外作业,但在场部附近,园艺场给他们提供了生活上的便利,住的是园艺场的平房,在园艺场的职工食堂就餐,这样优越的条件对于常年在野外作业的工人们来说,不可多得。有这样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机台的所有工人心情都比较舒畅,期待给园艺场打出一口好机井。3月24日开钻后,打井工作非常顺利,到26日仅用三天时间已钻井超过30米,眼看工程过半。为提前达成目标,机台各班工作抓得很紧,一天24小时不间断施工。27日凌晨,夜班班长邢乐臣猛地发现进水管不进水,检查一番后,最终找出了原因,原来进水管的笼头被东西堵住了,邢乐臣干了多年钻井工作,这样的情况从未遇到过。他挪动笼头,发现笼头外面是一些核桃大小的黑乎乎的东西。根据以往的经验,他感到这些不是普通的岩石,便用工地上装黄油(润滑油)的塑料袋,把这么多东西装起来,和钻井工李振喜一起,送到了机长蔡景和副机长张京科的宿舍。这时已是凌晨3点左右,正是人们熟睡的时候,两个人被邢乐臣叫醒后,马上起床查看。蔡景森1957年就从事勘探钻井工作,是位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工人。他看到后也不能确定是啥东西,感觉像煤,但他认为胶东地区无煤在地质界早有定论,况且在几十米的地方也不可能钻出煤。为准确记录发现异物的深度,他们来到工地,仔细查看了发现异物时的钻探深度,嘱咐大家保存好样品,做好钻探记录。为验证“黑泥”是否是煤,一大早,他们拿着这些黑泥找到园艺场场长,一起来到食堂,放到火里,黑泥一会便燃烧起来。看到燃烧的情景后,蔡景森、张京科等都非常兴奋,他们感到有很大的可能性是钻到煤了。这可能是一个重大的发现,两位机长商量,怎样把这个发现报告给上级。当时,正处在期间,水利局局长等主要领导受到冲击,已经靠边站,水利局的正常工作受到特别大的影响,如果把这么多东西送到水利局,很可能被人丢弃。张京科说,“我认识王效县长,我们把东西交给他”。报送之前,他们到机台核实了钻井记录,确定发现黑泥的深度在39米至41米之间。当天上午,张京科用两个装黄油的袋子把“黑泥”装好,骑着自行车往县城赶。当时,黄县革命委员会(以下简称县革委会)和生产指挥部刚成立,县革委会领导及水利局、农业局等七八个科局都在生产指挥部院内办公,平时在一个食堂就餐,张京科与县革委会领导都认识。张京科刚进大院,就看到时任县革委会副主任王效(此前任黄县县长)从办公室出来往南走,张京科翻身下车,喊了一句“王县长,我们机井队很可能打出煤了”,说完便把两塑料袋的“黑泥”拎到王效跟前。张京科的突然到来,让王效怔了一下,他看着满头是汗水的张京科,让张京科不要急,慢慢说。开始还满脸疑惑的王效,听张京科把事情的经过讲完后,马上安排黄县工业局局长,将情况上报烟台地区革命委员会,同时按排专人将“黑泥”送往山东地质局化验。大约一周后,山东地质局出具化验报告,确定黄县水利局机井队所提供黑泥样本为褐煤。这一条消息让县革委会领导非常振奋,在黄县三干会上,王效高兴地告诉与会人员:“我们黄县发现了煤”“501钻机的人都是功臣”,他还风趣地说:“黄县的煤是乌龟王八蛋变的”。机井队打出煤的消息,很快传遍了黄县的大街小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在那个缺煤、缺油、缺电的年代,黄县发现煤,让人们看到了新的希望。之后,县革委会副主任林成和(此前任黄县副县长)专门到水利局,代表县革委会向机井队的们表达谢意。当时,林副主任还专门安排县文化馆派出摄影师,为机井队的们拍了一张合影。因为501队的大多数都在野外作业,只有张京科一人参加拍摄合影。烟台地区革命委员会接到黄县发现煤苗的报告后,立即委托山东地质局综合三队对黄县地区进行地质普查。1967年5月,山东地质局综合三队进驻黄县,对发现煤苗的周边区域进行了普查性勘探,初步探明储量为4800多万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山东地质局组织人员对黄县地域进行了大面积的勘探,探明黄县煤田煤炭储存面积达350平方公里,总地质储量24.23亿吨,其中陆地储量为14.34亿吨,海域储量为9.89亿吨。令张京科等黄县水利局机井队工作人员没想到的是,他们钻井作业时的这次意外发现,结束了胶东无煤的历史。黄县煤田的发现,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给长期缺煤少电的胶东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1968年10月15日,烟台地区革命委员会抽调王家南等13余名干部组成“黄县煤矿筹建处”,将黄县煤田开发项目作为烟台地区的重点项目,由烟台地区革命委员会直接指挥和领导,加快煤矿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1968年11月,胶东地区第一座煤矿——黄县煤矿(1981年更名洼里煤矿)开工建设,1974年12月31日建成投产,矿井生产能力30万吨,后改扩建为90万吨,实际年最高生产原煤为100万吨。1970年11月,黄县自办的地方国营煤矿——草泊煤矿开工建设,从此,黄县人民有了自己的煤矿。草泊煤矿设计年生产原煤2万吨,1975年5月建成投产,1976年产煤量突破10万,为黄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上世纪70年代,国家煤炭工业部作出在黄县建设中型煤炭基地之规划,此后,黄县煤田开发规模和速度步入快速发展阶段。1976年1月,设计年生产能力为90万吨的北皂煤矿开工建设,1983年12月16日建成投产,同日,设计年生产能力180万吨的梁家煤矿开工,1992年11月28日投产。1976年3月,设计年生产能力20万吨的桑园煤矿开工,1979年3月投产。1978年8月,洼东煤矿开工建设,1982年1月1日投产,设计年生产能力15万吨。到2010年代,黄县煤田建成煤矿6座,年生产能力近800万吨。自1968年至2015年的四十七年间,黄县境内煤矿共生产煤炭1.6亿多吨。煤炭生产规模的扩大,不仅为胶东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足够工业“粮食”,促进了烟台乃至胶东地区工业的发展,尤其对龙口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上世纪80年代以前,龙口地方工业公司发展比较缓慢,绝大多数居民从事农业生产。1970年代随着洼里煤矿投产,特别是龙口矿区工程处成立及北皂煤矿投产后,煤矿公司开始大批招工,吸引了黄县及周边县市很多劳动者进入煤炭企业,煤矿从业人员由1970年代的数百人增加到2015年的1.2万多人。煤矿企业的产值逐年增加, 产值及上缴税款多年稳居龙口市首位。煤炭企业在自身快速地发展的同时,也为龙口电力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1981年12月,设计装机容量为100万千瓦的龙口发电厂开工建设,至2010年代,该厂成为当时胶东最大的火力发电企业。之后的几十年里,龙口火电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龙矿集团热电厂、南山集团东海热有限公司等发电企业相继建成。到2005年,龙口建成火力发电厂2家,企业自备热电厂8家,总装机容量165.35万千瓦。龙口已成为胶东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

  文史与民俗爱好者。平凡的瞬间,岁月的足迹,曾经的过去,是你我无法割舍的记忆。

规格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