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江西彭泽:智能化技术贯穿长江大保护管网建造

  1300多天过去,长江最美岸线(江西彭泽段)示范项目日前全面完工。这座滨江小城从昔日的坑洼小道到绿道路网曲直相连。如今,这座赣北小城江澄水碧、草盛天蓝,一幅山水人城和谐发展的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地下污水管网是城市的“毛细血管”,支撑着市民日常生活的运转。城区雨污水分流管网改造工程犹如一台大型手术,为城市延长着“生命线”。

  “既为手术,术前检查十分重要。”负责项目承建的中建二局西南公司项目质量总监郭嘉明介绍,以前检查地下管道是否有破损、渗漏等,都是人工钻入地下去检查,下井人员有可能会出现中毒等情况。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加持,地下管道检测走出新路径,即管道非开挖智能检测技术。

  在管网修复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工作人员利用“CCTV检测机器人”为管网做全面“体检”。机器人进入管道,启动360度旋转摄像头获取管道内壁全景图像,工作人员在平板上实时观看管道画面,快速抓拍缺陷图片,并形成“检查报告”。

  “这样一来,无需开挖检查,也不存在有限空间作业风险。”郭嘉明介绍,“CCTV检测机器人”提供的管道内部实时情况将为管道修复新建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地下污水管网破损会造成污水渗漏,影响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故此管道修复成了彭泽县中心城区雨污管网改造工程的重要部分。

  城区地下管网纵横相交、错综复杂,如果每一根管道修复都要“开膛破肚”,城市地面早已面目全非。中建二局西南公司作为“主刀人”有自己的“绝活”。

  根据“检查报告”,先将管道内的污水和垃圾通过吸污车吸出去,再运用“紫外光固化修复机器人”把修复材料推到管道破损位置,照射紫外光,让修复材料在破损的管道内壁固化成型,为破损管道内壁穿层“新衣”。

  在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周到细致,尤其是修复材料进入管道时格外的注意缓慢平稳,下料完后特意将修复材料两端留出比原管道长30厘米,充气时还要根据修复材料和季节天气特点调整充气速度和保压时间。

  “我们称该项技术为非开挖智能修复技术,具有效率高、强度高、安全、环保等特点,比一般技术节约时机、节省本金3至4成。”项目经理郭亚弟介绍,随着铺设底膜、下料、绑扎头、充气、试灯、下灯、充气保压等所有的环节的完成,一场微创修复就告一段落。

  暴雨天气,彭泽县城区低洼路段内涝,雨污混流污染周边水域和长江……为了去除城市顽疾,新建污水管道势在必行。

  管道新建避免不了“大开大办”,但面对作业面狭窄、点多面广、管线复杂、山地坡度等真实的情况不只是明挖大整就能解决。

  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高效安全地推进工程建设,总工程师陈林一行通过实地调研认真梳理难点、堵点,经过反复商讨一致决定:具有明挖条件的管道区域照常施工,“堵点”区域采用拖拉管实施工程技术进行。

  在该县好吃街施工现场,工作人员借助拖拉管设备将一段新管道放进作业井,没多久36米外的另一个作业井接收到管道,一段直径0.5米、36米长的新管道就安装完成。

  “拖拉管的工作原理就像是在‘穿针引线’,水平定向钻是针、管道是线。该技术相较于传统开挖施工,不需要开挖地面,不拆除、不破坏地面建筑,不影响交通,减少因开挖施工对临近建筑的干扰。”陈林说,以单次推进最大长度90米为例,原本需要8个人连续15天完成的工程,现在4个人工7天就可完成,实施工程的成本也得到了节约。